來源:互聯網
發布時間:2014/4/15 11:15:36 點擊率:131
一直以來,以經合組織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是全球最主要的消費大軍,東方制造西方消費成為一個固定的模式。然而,在中國實施改革開放30年以后,亞洲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的消費者開始崛起,消費能力大大增強。
世界經濟中這一新的消費力量的主要構成是什么?其出現會對亞洲各國和地區政府的決策產生什么影響?對于企業的經營又意味著什么?針對這些熱點問題,4月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出席“全球供應鏈變遷與亞洲消費市場的興起”分論壇的國內外專家和企業家進行了深入討論。記者發現,在亞洲消費力量崛起的大背景下,全球供應鏈從單向變為雙向成為與會者的共識。
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認為,未來亞洲將新增10億消費者,這將對全球供應鏈產生巨大影響。“過去30年世界很簡單,亞洲生產,西方消費。這種模式就是單向的全球供應鏈。”而現在情況則不同了。“毫無疑問,生產制造還是在亞洲,但全球供應鏈變得日益復雜。我們在西方市場做分銷,同時也會在亞洲市場做分銷。越來越多的商品貿易是雙向的,尤其是奢侈品和食品交易。我們看到,食品交易已大量從西方轉移到亞洲。”
對于亞洲消費者的崛起,WTO前首席經濟學家、馮氏全球研究所副所長羅柏年表示,這不僅僅是一個亞洲的故事。現在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可以看到中產階級的崛起。不過,由于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很多國家都很難再呈現飛速、輝煌的經濟增長,且光靠出口拉動經濟是不夠的,必須設法實現內生性的增長,包括實現消費增長和收入增長。
因此,羅柏年認為決策者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必須要考慮這些問題。除了設法提高勞動生產率外,還必須考慮依靠投資、科技發展、創新、促進消費、建立健全社保體系來拉動經濟。他還強調了服務業的作用,認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服務業無法提升勞動生產率的認識是一個誤區。“以中國為例,大約有50%的GDP來自于服務行業,工業化國家的這個數字在70%—90%左右。服務行業不僅對創造就業非常重要,對于促進創新和經濟發展也同樣重要。”當然,盡管面臨“拐點”,貿易對亞洲經濟依然重要。談到經濟政策,他認為,現在很多國家政府做得不太好的一點是,未能出臺一些好的政策來促進跨國公司的發展。“現在WTO非常擔心一些地緣政治局勢影響了跨國、跨區域貿易安排政策的推進。”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目前中國等亞洲經濟體不太會像以前那樣高度依賴西方來實現貿易的增長,經濟增長日益依賴于亞洲內部,羅柏年建議決策者對此要重點關注。“現在亞洲區域內的貿易占到亞洲國家在全球貿易的50%,而10年前這一數字只有40%。這個趨勢對于亞洲國家政府來說至關重要,他們要搞清楚,亞洲內部的貿易才是最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10年全球金融行業供應鏈的變化也非常大。對此,華美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百人會會長吳建民表示,20多年前華美銀行講到國際貿易業務的時候,主要的業務模式是向美國的玩具等進口商提供融資,以及為美國廢金屬、廢紙張出口公司做融資。而在過去5-7年中,華美銀行做的出口貿易融資業務主要是針對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軟件高科技公司以及農業公司。
“在金融行業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變化的速度更快了,尤其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他說,阿里巴巴、騰訊正在試圖進入金融行業。“他們都是龐大的公司,資金量巨大。我覺得中國的企業家腦子非常敏銳,他們知道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比如,阿里巴巴通過在線購物機制顛覆了全球供應鏈。”但是,他強調目前風頭正健的互聯網金融需要監管,無論從央行的角度還是銀監會的角度來看。
那么,從微觀層面,全球供應鏈的變化對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會帶來什么樣的機會和挑戰呢?
百事亞洲中東非洲區首席執行官桑吉夫·沙德哈認為,從制造業企業的角度來說,必須關注消費者需求和新興的消費趨勢。他認為企業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消費趨勢、消費行為的迅速變化會對制造企業的制造流程、靈活性等提出挑戰;其次,時間非常緊迫,企業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很多事;再次,供應鏈的便利性和食品安全性非常重要。鑒于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他認為企業固有業務模式的顛覆將是未來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